一觉醒来西宁股票配资,天塌了。
《东极岛》上映首日票房不到6984万,平台给出内地总票房预测从最初的9.38亿降至7.96亿。
据能查到的公开信息,这部电影的制作费高达8000万美元,超过5亿人民币,加上宣发成本,票房至少超过15亿才有望回本,如果平台预测就是最终票房,《东极岛》将面临巨亏。
这样的结果会非常致命。
先说结论,为啥必须支持《东极岛》?因为放眼整个中国电影,重工业大片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。
这要从2009年开始说起。
那一年《阿凡达》横空出世、风靡全球,不但掀起3D热潮,甚至带动了国内影院的“工业革命”,现如今,国内影院基本都替换了金属银幕、具备3D放映能力。
《阿凡达》是实拍3D,将两台同款摄影机安装在特制的3D支架上完成拍摄。其难点除了硬件设备上,还在拍摄技法和3D理念上,比如镜头的运动衔接、景深的控制等等。前者可以通过租赁和采购设备完成,后者靠的是经验和技巧,只能慢慢摸索。
导演徐克是国内第一个探索3D实拍的电影导演,博纳老板于冬大笔一挥批给他几千万,不求回报,让他钻研拍摄技术。徐克交上了半成品《抓猴》,至今没有成片问世。
不过徐克没有辜负老板信任,2011年《龙门飞甲》问世,中国有了“自主研发”的3D实拍电影。
而当时的郭帆,同年推出《李献计历险记》,这部有点“拍飞了”的电影,其实也在尝试技术创新,它是首部制作了7.1声道的国产电影。当时《流浪地球》还没萌芽。
之后徐克带着他的技术团队开启了持续数年的技术探索。2013年《狄仁杰之神都龙王》上映,电影里有大量水下戏份。看完《东极岛》会觉得十二年前的《神都龙王》就像洗脸盆里扎猛子,不算个啥。
但就好比现在依然能听到“我们造不出圆珠笔芯”这种说法一样觉得荒谬,拍《神都龙王》时,国内还找不出一支成熟的水下拍摄团队。
当时我和徐克御用摄影师蔡崇晖长谈过几次,《神都龙王》的水下戏份,因为开价太高放弃了好莱坞团队,最后请的韩国水下拍摄团队,国内的团队拍不了。
次年的《智取威虎山》,采访中徐克亲口说“好莱坞的太贵,和老虎搏斗的特效找的韩国特效公司。”国内的公司做不好。
电影工业的差距太大,亟待提升,必须马上动起来。
2014年,电影局派遣郭帆、宁浩、路阳、陈思诚和肖央五个人,去好莱坞参观学习,目的是拉近工业差距、回来能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大片、建立科学、完善的工业流程。当时这张合影应该很多人都看到过。
这是中国电影向工业化迈出的重要一步。五个人回来后不负所托,郭帆有了《流浪地球》系列、宁浩拍出了《疯狂的外星人》、路阳的《刺杀小说家2》定档国庆、陈思诚有了《唐人街探案》系列和《解密》,肖央则拍了特效镜头很多的《天气预爆》,哪怕电影不好看,也值得鼓励。
有了这些在工业上积极探索的导演们的托举,中国电影票房从2015年的441亿,飙升至2019年的641亿,电影市场五年的黄金期。
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,时至今日,除了郭帆还在坚持做《流浪地球3》、管虎奉上这部《东极岛》,还有谁在勇敢的投入几亿的制作成本,去拍重工业大片?
我真的想不出来了。
那些曾经风光无两的导演们,或熄火、或暂时苟着,等待市场复苏。
张艺谋近几年的电影都是小成本现实题材,宗旨是不给片方亏钱,最新一部《惊蛰无声》还是这样。
陈凯歌在上面的指导和关怀下无暇拍别的,《志愿军》三部曲还有一部国庆上映。
宁浩《疯狂的外星人》之后一路撤退,如今退到了幕后,《南京照相馆》不是大制作电影但赚了大钱,他和申奥以后还会投更多的钱拍大片吗?
陆川和乌尔善的《749局》《封神三部曲》哑火,陆川转头拍了网剧《借命而生》。
陈思诚《解密》亏损后,不但同体量电影他不会再碰,“外太空的XX”系列暂停,就连《唐探1900》制作都比前面几部大幅缩水。
肖央《天气预爆》票房口碑双扑街,之后他都是以演员身份出现。
《射雕英雄传》票房不佳,徐克后面还会不会拍电影都不好说了。
……
电影工业发展不能空喊口号,而是要在实践中探索,要技术实践、要修正流程、要摸索管理理念,要在实拍中不断试错。
一个郭帆盘不活电影工业、也救不了市场。但愿意致力于重工业电影的导演们纷纷倒下,没剩下几个了。
如果《东极岛》回不了本,管虎之后可能也不拍了,就算不失业,再看到的无非是《狗阵》那样的中小成本电影。
如果没人拍大片了,何谈工业探索?如果大片没了,观众还会不会有继续进电影院的理由?如果电影院都不进了,这个行业还能不能存在?
没有道德绑架的意思,只是有感而发,顺便说一下客观事实。
无可否认,《东极岛》从剧本、节奏、表现手法,到人物塑造甚至角色功能设计都有显而易见的问题。
朱一龙和吴磊饰演的兄弟二人,对战俘营救的无效,让人看到最后多少有些泄气;
岛上居民们的“觉醒时刻”没有放在被压迫、被欺辱的当口,而是落在了女性主义的表达,对阿花一呼百应,多少有些突兀;
为什么日军会认定“牛门”上了岛?阿荡和其他几个岛民被带上里斯本丸号到底是什么目的?想听听导演的解答。
但另一点也无可否认,《东极岛》是整个暑期档唯一一部勇于完成技术探索、有效推动行业发展的重工业大片。
篇幅太长了之后的文章再展开说,电影拍摄过程中,郭帆也带着合作的摄影指导刘寅一起去参观交流,学习先进的水下拍摄经验。
聊《东极岛》绕不开方励的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。
相比纪录片真实还原历史,《东极岛》有了不少艺术加工。
要把电影变成一部重工业大片,这些必不可少,我理解并接受管虎的改编。
毕竟《东极岛》没有拍成“抗日神剧”,管虎也没有忘记重现这段历史的基本内核:
兽性、人性和血性。
电影里对侵略日军毫不客气、不留余地的丑化和批判。他们没有人道精神、暴虐成性,屠杀岛民连孩子都不放过;留守日军的胖子又笨又蠢,衣着设计也宛如小丑。他们身上只有兽性。
“船要沉了,人要死了,都是命,得救。”从开始阿荡救牛门,到后面数十条船救战俘,都是人性使然,岛民们有朴实的价值观,他们代表这个国家世世代代生长起来的普通人,善良、守正。
电影前一个小时铺垫剧情、积累情绪,弟弟死后阿赑豁出命,杀光岛上的日本人,满身满脸的血,这是血性的直观呈现!
扎在日本鬼子身上的每一刀,都在心里默默叫好。
电影中段和鬼子冒死拼杀是基于史实的艺术加工,这一点管虎很清楚,所以结尾“收”回来了。
最后老年阿花的旁白,再次强调了不管什么皮肤、什么头发、说什么语言,“都是条命”,她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要那么做,只知道有人落水了就要救。电影最终没有往民族气节和意识觉醒上拔高,电影尊重了救人的人和被救的人,这一切都是人性使然。
《东极岛》有缺点,但绝非一无是处的烂片,作为暑期档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重工业大片西宁股票配资,视听震撼能够值回票价。15亿是电影的回本线,大概需要4000位观众助上一票之力,希望大家都能支持一下这部电影。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